这个夏天,武汉街头突然增加了不少“蒸功夫”包子店。他们打出安徽江镇老字号的旗号,多数店生意红火,甚至天天排队。究竟是安徽人突然涌入武汉淘金,还是外地大餐饮集团进军武汉?记者连日进行了探访。
8月10日中午1点,台北路以北
湖正街交界处一家“蒸功夫”包子店门前仍有五六名市民在排队。店门口一名打赤膊的青年不停吆喝:“牛肉的完了、麻辣的没了,只有豆沙和鲜肉的……”店里,3名女子低头忙着做包子。
据正在排队的市民胡凯称,这家店从7月以来生意一直很好,他也是听了街坊推荐来的。记者发现,包子个头偏小,荤素包子的价格从五毛到一块不等,大约有十几种口味。
随后,记者在汉阳王家湾、武昌民主路、洪山街道口、关山、汉口三眼桥、青山罗家路等地,都发现挂有“蒸功夫”招牌的包子店,不少店早上、中午和下午都有排队现象。店面都在20平方左右,门前几大摞高高的蒸笼,店内几名服务员忙得热火朝天。
记者采访了10多家“蒸功夫”包子店,老板们均表示,他们和其他“蒸功夫”店没有任何关系,属于单独经营的个体户,只是挂同样的招牌而已。随后,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,武汉的“蒸功夫”最早源于2007年,最初只有两家店。今年开始大量增加。
一些“蒸功夫”包子店打出加盟电话,但当记者具体询问时,不是电话是空号,就是老板明确表示不接受加盟。
“蒸功夫”, 真功夫还是闹眼子?
不少创业者都在关心:短短一个夏天,蒸功夫为什么能这么火,还能火多久?
三招捧红“蒸功夫”
招数一:老字号撑腰。记者上网查询发现,江镇的包子历史悠久,可追溯到几百年前,主要有“蒸功夫”、“千食客”、“扬州包子”几个牌子。
王家湾蒸功夫包子店老板郝润说,从1992年就开始有江镇人外出做生意。他父亲2003年开始做这个生意,最初在四川成都,2008年转战武汉,先后在汉口和汉阳开店,生意都还不错,感觉“蒸功夫”这个招牌真好用。
招数二:配料有秘方。不论记者怎样软磨硬泡,台北路包子店老板都不肯透露包子的馅料配方。王家湾“蒸功夫”的郝润态度稍微温和一些,他说,每家“蒸功夫”的馅料所用材料大致相同,但又不完全一样,基本各自都有“秘方”。他自己使用的馅料,就是一名掌握秘方的老乡每天配好,再送到几家“蒸功夫”店里。
记者采访发现,很多武汉人喜欢买“蒸功夫”,也是冲着“秘方”来的。
招数三:蒸笼要特制。汉阳七里小区“蒸功夫”包子店老板有个有趣的说法:蒸包子用的蒸笼都是从江镇定做好带到武汉的。“虽然武汉也有蒸笼,但不适合做江镇包子,容易变味。”据称,江镇的包子老板每年春节后都要费大力气从老家带蒸笼出来,每次带的数量是日常最大用量的几倍,因为蒸笼隔三四个月就要换,一年换几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