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蒸出枣糕满屋香 各色美味重阳糕
- 重阳的饮食之风,除饮茱萸、菊花酒,吃菊花食品之外,还有好些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。在北方,吃重阳糕之风尤盛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载,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,即最初的重阳糕。饵,即古代之糕。《周礼》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。汉代又记有黍糕,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。蓬饵,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。至宋代,吃重阳糕之...[详细]
- 九九艳阳天 重阳习俗诗话
- “重阳”源出《易经》,该书称九为阳数,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,故名“重阳”,又称“重九”。屈原《远游》中就有“集重阳入帝宫兮”的诗句,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。而到唐、宋,重阳节插茱萸、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、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,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。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,出自南朝...[详细]
- 重阳菊花枝叶贴门窗上避邪
- 清代,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“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”。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。宋代,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、菊花来相赠佩带的。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,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。...[详细]
- 九九重阳节祝福短信
- 九九艳阳天,秋高气爽,正是枫叶最艳时,我们结伴去香山看红叶,好吗?九日登高望,苍苍远树低。人烟湖草裹,山翠县楼西。如此美的景色,我们也不要错过,九月九,一起登高赏景如何?九月九日望遥空,秋水秋天生夕风。寒雁一向南飞远,游人几度菊花丛。现在正是菊花争艳的季节,我知道一个地方,可以赏菊,我带你去吧!九月重阳节,开门见...[详细]
- 重阳节里说敬老
- 相传,老潍县县令郑板桥离任时,百姓们自发相送。一程又一程,到了分别时刻,有人请郑板桥留下几句话。那时交通很不方便,不象现在,在潍坊上了飞机,眯上一小觉,广州到了。那时富有的才能雇辆马车,而郑板桥两袖清风,没有银子,只能靠两条腿步行,一别之后,相见的机会大概没有了。郑板桥想了想说:“爱老如爱子。”就是说对待老人...[详细]
- 重阳节的经典诗篇
-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,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(唐)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九日齐山登高(唐)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但将酩酊酬佳节,...[详细]
- 世界各地的老人节
- 1991年,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,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“国际老人节”。除了国际老人节之外,许多国家还分别设有自己的老人节,这些老人节有的设在金秋季节,因为秋高气爽,气候怡人,适合老人参与各类活动,有益于修身养性。有的和本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,为之赋于新的意义。有趣的是,世界各国的老人节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中,因此有人说...[详细]
- 重阳节的习俗
- 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,活动丰富,情趣盎然,有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插茱萸等等。登高在古代,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,故重阳节又叫“登高节”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,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;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登高所到之处,没有划一的规定,...[详细]
- 重阳节的传说
-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,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。相传在东汉时期,汝河有个瘟魔,只要它一出现,家家就有人病倒,天天有人丧命,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。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,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。病愈之后,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,决心出去访仙学艺,为民除掉瘟魔。恒景四处访师寻道,访遍各地的名山高...[详细]
- 重阳节的起源
- 九九重阳,早在春秋战国时的《楚词》中已提到了。屈原的《远游》里写道:“集重阳入帝宫兮,造旬始而观清都”。这里的“重阳”是指天,还不是指节日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,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晋代文人陶渊明在《九...[详细]

信息加载中...

信息加载中...

信息加载中...

信息加载中...

信息加载中...

信息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