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经意间,“私房菜”的招牌从三镇一些街头小店挂到了一些颇有规模的酒楼之上。继农家菜、土菜之后,又一种食尚潮流席卷江城。
餐饮新潮流
说起“私房菜”,人们常常会想到古代御厨和达官贵人。然而眼下,“私房菜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,已悄然走进寻常百姓中。
连日来,记者在汉口兰陵路、惠济路,武昌中北路、秦园路一带,都看到了大大小小私房菜馆的身影。汉口惠济路上,不到400米的街道上,开着4家风格各异的私房菜馆。
一家主打广东茶膳(茶叶为菜的配料)的私房菜馆里,墙上挂着各式戏服,店内全是京剧风格的装饰,摇曳的灯光,流淌的轻音乐,餐台间距比较大,私密感顿然而生。该店经理张博介绍说,店内只有1个厨师、两个服务员,二楼的包间300元/位,中午只做一桌。
就在这家店的对面,是一家名为“城中村私房菜”的餐厅,与大众餐厅并无二致,一楼小餐桌、二楼普通包房,只是,该店的私房菜——甲鱼,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光顾。
而另两家私房菜馆,则是经营大众中西餐厅,煲仔饭、水果沙拉等大众菜品,只是装修上略显私密。
记者在光谷一家私房菜馆还看到,店内全部为包房,每个包房开一个小窗口,厨房直接通过窗口将菜送给客人。
据了解,私房菜馆2004年开始在武汉出现,近年来发展迅速,目前已不下几十家。目前,江城已有大型酒店在自家传统店的旁边,开设私房菜馆,供食客选择。
个性消费 小众转型
私房菜馆的消费群定位在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。“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快,而且追求个性”,张博的看法很有代表性。
家住汉口三阳路、27岁的李小姐,在一家金融外企工作,经常带着朋友到处搜寻私房菜馆。她说,很多大酒店做的菜都是一个味,而私房菜馆要么装修凸显个性,环境好,要么菜的做法比较特别,“请朋友吃饭,很有品位。”
武汉市餐饮协会负责人表示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市民吃饭已从重质量向个性化、多元化的方向发展。私房菜的出现,正是这种个性化餐饮的体现。
有餐饮业内人士指出,私房菜馆占地一般不大,人员配备也不用太多,还可根据食客的需要随时转型,成为中小投资者的选择。
私房菜,就是农家菜?
私房菜的流行,不由使人想起近年武汉流行的农家菜。街头一窝蜂般涌现的私房菜,还有多少“私房”可言?
“目前武汉还未见正宗的私房菜。”中国烹饪协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明说,目前香港、广州、北京的私房菜比较红火,像江府菜、段家菜、谭氏菜,都是近一个世纪从那里的深宅大院走出来的。
私房菜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清末光绪年间。据说祖籍广东的世家子弟谭瑑青,祖父辈当官并好饮食,其父谭宗浚把家乡粤菜混合京菜成谭家菜声震北京。后家道中落,谭瑑青便由家厨或妻妾做拿手的谭家私房菜帮补家计,宴设家中,每晚3席,须提前3天预订。一时,私房菜声名鹊起。
江明表示,吃私房菜,不单在吃身份,也是在吃文化。首先,正宗私房菜设宴地点很讲究,带有私密性,并不大张旗鼓宣传,客人自己找上门;其次,餐位少,客人光顾前需提前预订;第三,只有少数厨师,拿手好菜,且一般由厨师为客人安排菜。
按此分类,正宗私房菜主要分为两种:皇家、宫廷菜,一般由御厨传人掌勺;公馆菜,一般有当时达官贵人菜谱特点,或用餐时的特殊讲究。
江明认为,现在江城流行的私房菜大多为“妈妈菜”、“婆婆菜”,其实就是农家菜。不过他表示,饮食就是一种文化,并没有统一的标准,食客尽兴,足矣!
但也有专家指出,私房菜除了在名称包装上要下工夫外,更要提升服务和菜品质量,注重文化积淀,这样才能走得更远。(记者 张真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