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资讯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正文

汉产冷饮全线失守 原因解读:面孔太老各自为阵

 2006-5-15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评论0

  谈及本地品牌悉数退出冷饮市场,昨日,省市一些专家解读出三大原因———

  面孔太老被市场抛弃

  记者从省食品业规划现场会获悉,现代冷饮正向安全、营养、健康方向发展,各类功能性冷饮发展极快,绿色、有机冷饮备受消费者青睐,种类已达几千种,新品种每年不断出产,各地名优冷饮其实变脸相当频繁,可江城冷饮却总是一副“老面孔”。

  如武汉“滨江”汽水属典型的无营养型碳酸饮料,而“五丰”冰淇淋杯或从口感、样式,或从价格上,比不过伊利“三色杯”以及“巧乐兹”冰淇淋,更比不上和路雪的“可爱多”,结果,不能适时“变脸”的本地名优冷饮,只能被市场无情抛弃。

  各自为阵被“各个击破”

  据冷饮业资深人士张绍海介绍,现在,国内冷饮业包装成本几占产品价一半,其规模经营越来越倚重可靠的奶源,冷饮厂家必须整合资源,集团规模生产、薄利多销,才能生存、发展,而武汉却一直没组建同“蒙牛”、“伊利”、“美怡乐”相抗衡的“冷饮集团”,冷饮品种不仅单一、规模小,而且各自为阵。

  如本地“扬子江”奶等优质冷饮原料企业,竟无一嫁接到江城品牌冷饮中,甚至反过来成了一家外来抢滩者的伙伴,最终,本地品牌被外来“巨无霸”一个一个地吞掉。

  有振兴机会却丧失了

  “去年一次振兴机会丧失了!”原湖北“五丰”冷食有限公司负责人坦陈,去年开春,若有关方面追加500万元投资,“五丰”就能年产万吨冷饮,同刚抢滩武汉的“伊利”旗鼓相当,由此或许可带活武汉第二饮料厂,联手扬子江奶业,采取城区异地生产,总部统一调配方式,制造出同“伊利”、“天冰”一样好的大众冷饮产品,与对手同档次竞争,走出一条低成本振兴江城冷饮业的捷径。

  可惜,有关部门没作实质性回应,最后不了了之。

  江城冷饮为何没走武烟集团保“黄鹤楼”牌子的路子?武汉冷饮值得政府进行干预、投入吗?专家、业内人士和职能部门似乎有着不同声音。(记者 毕卫)

发送给好友分享
信息加载中...

湖北美食   名菜 | 小吃 | 特产

信息加载中...

美食文化   典故 | 名人 | 杂谈

信息加载中...

健康饮食   男女 | 瘦身 | 母婴

信息加载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