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资讯中心 >> 行业新闻 >> 正文

鄂茶跨越之路——采花毛尖跻身全国名茶行列

 2006-12-20 湖北日报 评论0

湖北美食网


  作为茶圣陆羽的故乡,湖北茶叶产量全国排第四,茶叶产值全国居第三。尴尬的是,历史上却没有一个品牌进入全国名茶之列。

  近日,京城传来消息,让遗憾变成了兴奋:采花毛尖和西湖龙井、黄山毛峰、福建大红袍、云南普洱茶等10支茶一道,入选全国名牌农产品。
从2005年6月开始评选“湖北名茶第一品牌”算起,采花毛尖仅用一年多时间,就实现了从地方名茶到全国名茶的跨越。
跨越是怎样实现的?

  “茶叶老大”脱颖而出

  数字枯燥,但往往最具说服力。12月4日,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诗典一见到记者,就报出了熟稔于胸的数据:

  公司今年的销售额,比去年重组之前5家小公司的总量翻了一番,从不到3000万元到6000万元。即使放在全国,这个成绩也排在前列。
上缴税收比去年5家小公司的总量,翻一番还要转个弯。从112万元到目前的230万元,全年预计超过250万元。

  五峰茶农的收入比去年增加30%。采花毛尖品牌的影响力,开始跨出省外,向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主销区渗透。

  今年9月、11月,在四川和我省相继举行的全国性茶叶会议上,采花公司都被作为典型推出,颇引全国同行关注。近日,北京一家国家机关已经汇来5万元订金,抢先采购明年早春的采花毛尖。

  公司发展步入良性循环:三条现代化生产线,牢牢占据全县三大茶叶主产区,其中一条即将建成。“这条线投产后,产品实现全程不落地,跟国际最严格的标准接轨。”王诗典很自信。

  令人兴奋的还包括融资、技术、人才方面出现的新景象:去年,想贷100万元也难上加难。而不久前,公司从一家银行贷款800万元后,对方还追问:“为什么不多贷一点?”

  得到省科技厅资助,公司已与省茶科所达成协议,建设我省唯一的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
  去年,公司还为引进不了本科生发愁。而今,有国家干部、企业副总经理等高级人才主动来公司毛遂自荐……
目前,采花公司跨地域整合茶叶品牌、资源行动已经开始。竹山、夷陵、恩施、鹤峰、赤壁等县市区的政府和企业相继前来洽谈合作发展事宜。

  政府的角色意识与作用

  作为弱势产业,农业及其加工业没有政府的支持,无法想象。11月29日,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十二届党代会上,县委书记陈亮响亮地提出:“把握绿色生态方向,打造茶叶、旅游两张名片”,“做大做强采花毛尖品牌”,“培育1个至2个国家级名牌产品”。

  县党代会这样高调地确定茶产业的地位,明确支持一个品牌,历史上前所未有。

  立足本部门实际,支持茶产业发展,支持茶叶资源、品牌整合,成为五峰县直各部门优先安排的工作。

  县农业局下属的茶叶局,动员所有的技术干部,驻扎进采花公司的各个分厂和茶叶基地,进行技术指导。

  县农业局局长李平介绍:“正是农业部门的技术援助,确保采花公司在整合多家企业后,产品质量能保持一致,消除了各方面的疑虑。”
县质监局全力以赴,在帮助公司成功申报了湖北名牌之后,又在向中国名牌发起冲刺。该局还严格执行国家的茶叶加工标准,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。

  工商部门请来专家,给县委县政府领导、县直机关干部和企业老总讲授品牌整合的知识。同时严厉打击假冒行为,整顿市场秩序。
茶叶主产区的采花乡,向每个村都派了农村工作指导员,手把手教农民如何种茶、怎样采茶。

  目前,县人大常委会利用民族自治县的立法权,正在制定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无公害农产品条例》,准备设立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,为五峰茶叶突破各种“绿色壁垒”,走向国际市场,提前做好准备。

  自身的努力,赢得了尊重,也赢来了省、宜昌市以及各界大力支持。

  省农业厅已将打造采花毛尖品牌,作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:支持五峰的茶叶基地建设,资助品牌宣传的有关费用,协助建立省采花毛尖产业协会,鼓励采花公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品牌整合。

  茶农的进一步觉醒

  12月5日,采花乡星岩坪村支部书记褚敬松说:“3年前,对种茶很多农民还不以为然,有人要种果树,还有人认为种菜更划算。”“采花公司发展之后,鲜叶价格连年看涨。以往,每年开园之初,鲜叶价格高一阵后,很快就一跌到底。而今年一直到春茶结束,鲜叶价格都稳定在每斤30元以上。”

  如今在星岩坪,能种茶的地方都在发展茶园。近三年,村里茶园的面积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在递增。全村已经有6000多亩茶园,人均超过2.5亩。

  茶农争相种植更好的茶树品种,如福鼎大白茶、鄂茶1号等无性系良种,以前多年推广不开,现在一年满山岗。

  茶园的管理,越来越精细化。鲜叶采摘上,原来老叶嫩芽一把抓,现在被严格的分级标准取代。

  茶农变得越来越专业,茶园的潜力也得到了充分挖掘。一亩茶园一季春茶的收益,从原来不到1000元,到目前的3000元、4000元。部分高产茶园亩受益可达到6000元,个别甚至达到2万元。

  尝到甜头的茶农,对先进种植技术越来越渴望。

  今年,邻乡一个村有块香葱出口基地,因为乱喷农药,导致香葱在出口过程中因农残超标被全数退回,损失惨重。

  茶农对此印象深刻,他们不愿意看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。于是,频振式杀虫灯、生物农药等,在这里开始得到广泛运用。

  十派记者上五峰

 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五峰茶产业就实现了一次大跨越。媒体在其中起的作用难以估量,五峰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。

  12月5日,采花乡党委书记邵爱华说:“从乡镇企业起家的采花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,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媒体的魔力。”

  去年初,湖北日报对湖北茶产业的发展作过一系列报道。结论是,湖北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要真正变成市场优势,关键是要有挑大梁的龙头企业。

  谁能担此重任呢?经过艰苦调查,缜密求证,五峰县原绿珠采花毛尖茶叶有限公司纳入视野。

  当时的采花毛尖,还只是湖北近千个茶叶品牌中一个较为出类拔萃者,正在缓慢扩大市场影响力。

  但是该公司背靠大基地,地处我省最好的茶叶产区;刚刚经过改制,活力初现;领导班子有抱负,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于是,湖北日报记者深入武陵山区,深入茶叶基地,深入企业,对采花毛尖公司进行了全面的调查。

  随后,在湖北日报重要版面开辟《鄂茶第一之争与优势农业突围》专栏,连续推出8篇报道,多层次、多角度地分析了采花公司的潜在优势和面临的困难,对我省茶产业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。

[1] [2] 下一页
发送给好友分享
信息加载中...

湖北美食   名菜 | 小吃 | 特产

信息加载中...

美食文化   典故 | 名人 | 杂谈

信息加载中...

健康饮食   男女 | 瘦身 | 母婴

信息加载中...